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产业发展脱贫成果,泰来县深入挖掘原有“扶贫车间”新功能、新内涵,依托企业、合作社、能人,打造“扶贫工场”。以“公司+幸福工场+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新的“幸福工场”打造成保就业、拓展功能、提升品质、转变氛围的场所,成为农民工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为地方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据侯淑琴回忆,刚到车间工作时,由于手艺还不够熟练,她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到几百元。不过,她并没有气馁,称这是一份“技术活”,别人可以做得越来越多。嗯,她当然也可以。不久之后,在她的努力下,她的收入大幅增加。据她介绍,冬天她在家没什么别的事可做,所以靠这份工作每月能挣1000元左右,除去农忙时间,一年能挣8000元左右。她可以一边照顾家人,一边赚取收入。适合不想出去工作的人。留守妇女和老人尤其乐于助人。村里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看好,但看到真的赚钱后,也纷纷加入进来。 “尤其是冬天,以前我东奔西跑,现在不一样了,每天都很充实,很有活力。”侯淑琴说道。
专门采购编织座垫的瑞旺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正亚表示,从事这个行业,成为幸福工场的后盾,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公司近两年不断开拓市场,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2021年,他们总共完成了3.6万份订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这也坚定了公司的信心,继续搭建良好的平台。保障和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让他们种田、养家、赚钱,幸福小作坊的作用是无穷的。
据泰来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泰来县幸福工场办公室主任顾秋菊介绍,为确保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泰来县先后在全县10个乡镇共创建幸福工场42个,乡镇覆盖范围达到目前,稳定员工1000余人,临时工300余人,其中户籍人员近200人。
经过不断的发展,幸福工坊的魅力越来越大。除了手工编织、缝纫之外,还拓展到种植养殖、在线直播、食品加工等项目,汇聚了村里最勤劳、最有爱心的人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最正能量人士、互助服务队、妇女调解队、广场舞队、秧歌队队员也纷纷主动加入,让工作坊不仅成为人们就近就业的平台,也是政策宣传、文化娱乐、矛盾调适、互助服务、党员教育的平台。
今天的幸福工坊,激发人们致富信心,为乡村振兴发展凝聚力量,让更多人看到、掌握真正的幸福。
对比编辑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