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
灰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地区。每年清明谷雨期间,精选优良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的初芽肥嫩芽,手工炒制。茶形微卷,如鸟舌,外露黄绿银毛。带有金黄色的鱼叶(俗称金片)。当在杯子中冲泡时,顶部会形成薄雾。汤色清澈,略带黄色,底部有鲜亮的黄绿色叶子。滋味醇厚,香气如兰,韵味深远。因新制茶的茶叶布满白毛,芒尖,且鲜叶采自黄山山顶,故名黄山毛峰。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绿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区,唐代称“泸州六安茶”,为名茶;明代称“六安瓜片”,为上品、品质最佳的茶叶。是清代进贡宫廷的贡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所有的茶类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茎、由单片生叶制成的茶。去掉花蕾,不仅保持单片形状,而且没有草味;茶梗在制作过程中已经木质化,去除后可以保证茶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是谷雨前后十天内采摘的。采摘时取两三片叶,力求“壮”而不是“嫩”。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中国传统茶类,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绿茶类,产于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是品质最好的茶叶,长期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外表有两片带芽的叶子,平直,自然舒展,白毛隐匿。有“猴头两端尖,不散不卷不卷”之美誉。入杯冲泡后,芽叶慢慢展开,松弛成一朵花,两叶托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澈碧绿,香气清爽。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以当地中叶、中等生长的茶树“叶叶种”(又称祁门种)为原料制成。是中国历史名茶,也是著名的红茶精品。它是光绪年间安徽茶农创制的,但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陆羽的《茶书》。传统的祁门红茶产区包括祁门、浮梁、治德县,以及贵池的一小部分地区。核心产区为祁门。 “诸香中,芪红最香,信誉最高。”
芪红的采收和制作过程十分考究。采摘一芽二叶或三叶的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后,芽叶由绿色转为铜红色,有清香,然后用文火烘烤至干。红茶泡好后,必须进行精制。精制过程复杂、耗时,包括过筛、摇筛、过筛、紧门、过筛、切割、风选、挑拣、灌装、清理、勾兑、包装等。由盒子制成。
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简称“屯绿”,又称“梅茶”。屯溪绿茶的集中产区在黄山脚下的休宁、歙县、宁国、绩溪四县以及祁门东乡。黄山茶乡所产的各种绿茶均由“屯溪”采集、集散、出口,故统称为“屯溪绿茶”。屯溪绿茶是我国最著名的茶叶之一。主产区有休宁、歙县、实德、鸡西、宁国等地。
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大花坪镇大花坪、佛子岭镇佛子岭水库上游、宋家河村。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形直而微展,均匀成花,形似雀舌,覆有嫩绿毛。其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鲜醇,滋味浓郁甘甜,汤色黄绿色清澈明亮,叶底黄亮。
岳西翠兰
岳溪翠兰是传统名茶。是产于大别山的优质云茶。是新创的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20多个乡镇、村庄。此地原属盛产茶叶的寿州、蜀州,《陆羽《茶经》中曾提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茶园大多位于海拔600-800米的深山峡谷中,周围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云雾缭绕。 “粤溪翠兰”是根据当地名茶小兰花的传统生产工艺而创制而成。
泾县特尖
泾县特健是安徽省特有的炒青绿茶品种,产量最集中。景县特煎具有色泽翠绿、质地滑润、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甜耐泡、汤色翠绿、清澈明亮、叶色鲜黄等优良品质特点。底部均匀、丰满。
涌溪火青
产于安徽省泾县廊桥镇永溪村。它起源于明代。历代曾为贡茶,现为馈赠佳品。其外观独特美观,颗粒细而重,色泽深绿,银毛浓密。冲泡形状如兰花舒展,汤色明亮杏黄,清香馥郁,滋味浓郁甘甜,有特殊的清香。可冲泡45次,以第23次最佳。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名茶。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是产于安徽省桐城市北部山区的一种茶。明清时期,随着桐城文派的兴起,桐城小花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茶。 “桐城小花”之名,源于采茶时山上盛开的兰花。茶中弥漫着花香,冲泡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仿佛陶醉在茶林之中。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区是桐城市龙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