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油 / 酥油茶的传说,酥油茶的主要特征

酥油茶的传说,酥油茶的主要特征

1. 酥油茶的文化内涵

藏族喝酥油茶是有一套非常讲究的规矩,到藏族群众家中做客就应遵守这套规矩,从而避免违礼的“越规行为”。
在藏族群众家喝酥油茶或是甜茶、清茶,绝不能一口气喝完,而是要每次小口慢饮。主人家是会随时把客人碗里的酥油茶续杯斟满。
假如你不想喝,就不动茶碗或者用手盖住碗。如果喝了一半主人又马上把碗里的茶斟满,你就可以摆着茶碗不喝,告辞时再一饮而尽。如果临走时,茶已经凉了或者不想喝了,亦可不喝,而以示“富足有余”或者今后再会的良好寓意。这样做不仅符合藏族人家的礼仪传统,更会受到藏族同胞的欢迎。
此外,在日常的饮茶中,民间还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在家中,煮好茶必先斟献于佛堂、父母、长辈。敬茶的人要在客人喝一口后,立即又为其斟满,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喝。

2. 酥油茶的主要特征

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内容,民族发展的历史等,是形成民族特点的主要原因。例如中国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草原牧区的民族喜欢骑马、住毡房、喝奶茶或酥油茶等特点,是由于这些牧区气候寒冷、牧民长期逐水草而居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决定的。
不同的民族会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由于各民族有各民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传统文化、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生活环境等等,使各民族之间呈现出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多样化的民族风情。
我国的多样性、多彩性的民族风情,是美丽的风景和民族生活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造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和平共处的各种风情。

3. 酥油茶的特色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糍粑: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糍粑”,是藏民的主食。
藏族歌舞: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藏民性情豪迈,歌唱至高潮往往手舞足蹈,因此形成有歌必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跳果谐”是最常见的藏族群体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以顿地开始,踏足为节奏,边唱边跳,以往跳果谐有男女各聚一边的习俗,但现在则已混杂一块。“跳弦子”也是群体舞,年轻男女在胡琴伴奏下共舞,内容多叙述男女的爱慕之情或农村的田间工作。“卓”和“热巴”是属于技巧性较高、动作奔放强烈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舞者腰系大鼓,边击边舞;“热巴”流行与藏东和川、滇一带,由一男一女共舞,男手执铜铃,女一手抓圆鼓、一手拿槌,绕着圆圈婆娑起舞。

4. 酥油茶的来历

  歌曲(天路)的歌词如下:
  《天路》
  演唱:韩红
  作词:石顺义
  作曲:印青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山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臧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在高
  路不在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黄昏我站在高高地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带我们走近人间天堂
  青棵酒酥油茶
  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带我们走近人间天堂
  青棵酒酥油茶
  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介绍:2001年,著名曲作家印青专为青铁谱写的歌曲《天路》出炉,当时西藏军区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巴桑获得了该歌的首唱权。4年多来,巴桑凭着宽广的音域和嘹亮的嗓音把《天路》演唱得出神入化,该歌也成为近些年来巴桑的保留曲目,巴桑也凭着《天路》获得我区文化部门举办的“青藏铁路创作歌曲”演唱类一等奖。如今巴桑已赶赴北京领奖。
  每年新出笼的歌曲不少,但是,能够流行的不多。能够感动我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一是我这个人孤陋寡闻,“耳界”狭窄,绕梁之音常常无缘让我耳闻;二是可能音乐细胞不丰富,许多歌曲总是打不动我那“铁石”心肠。
  但是,《天路》这曲高亢而颇有意境的歌曲,却让我一听便怦然感动,且每听一遍仍然魅力不减,甚至常常让我浮想联翩、喉头哽咽潸然泪下……
  最早让我在感性上略略知晓一点西藏的是一部名叫《农奴》的电影。那时我大概是读小学吧。是怎么去电影院观看的,不记得了。但是影片中描述的奴隶们那种暗无天日、地狱般的生活情景让我感到震惊和莫名的恐惧。甚至那个名叫强巴的奴隶名字至今让我难忘。记得电影里有这样一首插曲: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由源;藏族人民再苦、再苦也有边……随着插曲的歌唱,镜头摇过那雪堆云罩的青藏高原;摇过在紫外线强烈的阳光下,农奴们脸上那如刀刻般的皱褶特写,以及他们终日的劳苦和受虐待的场面;摇过一步一匍匐虔诚跪拜朝圣的藏族老妈妈;摇过阴森森的寺院和那硕大的法号,以及法号吹奏出来的浑厚而单调的声响……
  很久很久,每每想到西藏这个地方,这样的场景总是无来由的先入为主。哀伤怜悯的同时,让我产生一种深深的向往和崇敬。崇敬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出来的那种坚韧性格的可歌可泣,同时也让我不断猜测和向往西藏这个地方的风光和神秘。
  可以说,歌唱西藏这个地方的歌曲是比较多的。而且这些歌曲都从多个侧面描述和歌唱了西藏这个地方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前几年,内地与西藏的航班开通,一首《向往神鹰》曾经让我怦然心动。歌曲中描绘出的那巨大反差更是让我喉头哽咽、潸然泪下。你看吧——“仙女般的空中小姐翩翩而降,祖先们一生没有走完的路,神鹰啊,转眼就改变了大地的模样”。而“俯看天外世界,止不住热泪盈框,父辈们朝圣的脚步还在回响”……先进与落后,坦途与坎坷,现代社会与古老传统……巨大的反差不得不让人们深思和反省,不得不让人们感慨、感动,继而又不断地思量……
  如果说,飞机场的建立终于为雪域与雪域之外连接了一条纽带的话。那么,去年修通的青藏铁路,却是为雪域与雪域之外的人们开通了一条神奇的《天路》和坦途。韩红,便用她那高亢抒情的嗓音为我们歌唱了这条神奇的天路。歌唱了天路的开通,为藏家儿女带来的幸福、安康和吉祥——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象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听了这样高亢而意境深远的歌曲,难道你的思绪不会一下子飞到神奇的西藏?当你联想到世世代代生活于偏僻而古老村庄的藏族同胞那艰难的生活步履,难道不为“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的藏家儿女深深的感慨和欣慰?不为“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而欢欣鼓舞么?
  歌曲的前片用神鹰、祥云、吉祥为后面的铁路修到家乡做铺陈,进而歌颂那条“神奇的天路”。最后用“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来表达藏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喜悦情怀。
  整首歌词如美妙的图画,更是一首赞美诗,配上高亢抒情奔放的曲调,让人听了感动不已。
  韩红的唱法是比较独特而又独到的。首先是她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发音的巧妙结合;其次是她音质的高亢与低回的游刃有余;再次是她那独特的、略带沙哑的音质特征和独到而又细腻的音节处理等等,《天路》才有这样感人而又百听不厌的魅力。
  不过,当你欣赏了韩红那高亢与低回具备的《天路》后,你还可以听一下黑鸭子演唱组合所唱的这首歌。网络上品评道:
  黑鸭子演唱组合是人们喜爱的演唱组合之一,她们的演唱声音甜美,嗓音圆润,和声整齐。听过韩红演唱的高亢的《天路》后,再来欣赏黑鸭子演唱的《天路》。就像姑娘们在和你聊天说话,声音轻柔,娓娓道来,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假如你爱好《天路》这首歌,不妨试试!如果你为《天路》而感动,那么,请你也为藏家儿女“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而欢欣鼓舞吧……
  希望对你有帮助

5. 酥油茶的历史文化

奶茶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西藏地区,茶叶刚传入西藏的时候,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但由于西藏处于高海拔地区的原因,无法将水烧开来泡茶,所以藏族人民就以酥油入茶,即酥油茶。
到了13世纪下半期,藏族在与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文化交流中,深受藏族影响,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带回了奶茶的制作技术,并根据自己的口味改良了奶茶的配方,衍生出了不同风味的奶茶,奶茶自此开始在新疆和蒙古地区流传开来。

6. 酥油茶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茶的饮食文化内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会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来。用茶来料理美食,取茶叶的清香,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点、茶汤。要把\"茶\"与\"膳\"完美地结合,成为\"茶膳\",就必须经过有心人的烹调,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来料理美食,尊重所选用的茶叶的特性十分关键,葱、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盖过茶香,所以一般粤菜和淮扬菜中才有传统茶餐。中餐最经典的茶馔莫过于淮扬菜中的\"龙井虾仁\"。龙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虾的腥味,就更鲜美,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气\"了。
茶叶入馔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数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种糕点。微微的苦配上低调的甜,可谓典型东方审美,有节制的优雅。欧洲人更加彻底,从茶叶进入他们的生活开始就已经将其单独搭配黑胡椒和海盐一起享用了。恬静淡雅、温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种日韩风味的绿茶饮品,它以糙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熟、滚炒等工艺制成的玄米与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叶的自然香气,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鲜醇适口,不伤肠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吴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读音一样,可见人们对茶粥的喜爱。江南炎夏湿热,厨娘们取绿茶浓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闻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两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应。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鸡汁茶粥\"\"什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仅中国人爱茶粥,日本人也有他们喜爱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东大寺取水节。茶刚从中国传入日本时,还属于贵重的饮品兼药品,只有级别高的寺庙得以品饮。当时东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来泡饭,第二道茶来加盐煮饭,施发善众。后来茶叶普及,民众也喜欢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泽金黄,入口不腻,茶和米的清香合二为一。当地人吃茶粥喜欢配上\"奈良渍\"咸菜,这一粥一菜也成为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云南的基诺族还保留着吃凉拌茶叶的传统习惯。其做法是把鲜茶叶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点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辅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极为特别,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饮茶史
中国历史上,帝王饮茶的历史相当古老。从发现茶叶的炎帝,到痴爱品茗的康熙、乾隆,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皇帝,层出不穷。
南朝齐武帝萧赜遗诏中下令,葬礼从简,灵位前不得按惯例\"以牲为祭\",而是设一些饼、茶饮即可,并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隋《大业杂记》记载,有位和尚制造一种\"扶芳夜饮\"的茶饮给文帝杨坚喝。此饮采用一种叫\"扶芳\"的树叶,\"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饮,碧绿,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据《隋史》记载,文帝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观年间,他著有《茶论》一书,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无论在品类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趋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话。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清香醇厚,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幕。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愚笨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太安二年(303),东海王司马越率大军挟持惠帝,向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发起猛攻。不承想在汤阴一战中,晋惠帝又被司马颖掠去。成了司马颖傀儡的惠帝,被挟持到了洛阳,然后又逃往长安。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消灭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阳,被监禁起来,饮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边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给惠帝喝,惠帝对此茶赞不绝口。其实,它不过是孤臣无以贡奉,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碗粗茶。残乱年代,困苦帝王,这碗茶应该是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尽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在隆重场合,茶的重要性还是无法与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况下成为酒的暂时替代品。中国古代筵席有以礼待客的传统,对那些没什么酒量或滴酒不沾的宾客,主人一般会主动用其他饮品代替,如茶。
三国时期吴国第四代君主孙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却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孙皓每次设宴,都让大臣们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当时孙皓最敬重的文臣韦曜,学富五车,但酒量仅二升而已。孙皓便对他以礼相待,每次宴会暗中赐他好茶,让他以茶代酒。孙皓也由此开创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证,孙皓赐给韦曜\"代酒\"的茶,应该是产于浙江的御茶。
晋时,饮茶者开始增多。刘琨是晋朝有名的大将,青年时代和祖逊为友,读书习武,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故事。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让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机,他们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带。光熙元年(306),刘琨负责这几地的军事事宜,但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失败。刘琨内心愤懑不安。自古有喝酒解闷的说法,刘琨则与众不同,他喜欢通过喝茶来发泄心中郁闷,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国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种: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叶;不用茶,仅用茶碗、茶壶等作象征。但也不仅限于此,明代的徐献忠在展现湖州一带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吴兴掌故集》中记载:\"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当时南方一些名茶区,要在清明前把贡茶送到京城,而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烧祭祖用的。
在我国民间,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种)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谢地,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在中国古刹禅院中,常备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叶来供佛。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常以茶为供品,向寺院佛祖献茶。
在少数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湘西苗族居住区,旧时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仪式十分严肃,祭品以茶为主。云南景洪基诺山区的一些民族,每年夏历正月间要祭茶树,并口中念念有词:\"茶树茶树快快长,茶叶长得青又亮。神灵多保佑,产茶千万担。\"他们相信这样做会得到神灵保佑,使茶叶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内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饮、擅饮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极为欣赏道士申元,甚至让自己宫中的侍女赵云容为申元侍候茶药。唐代《南部新书》中记载,唐肃宗曾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张志和为他们取名渔童、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应是女道士李季兰。李季兰和陆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间和陆羽、皎然在茗溪组织诗会。有学者认为,正是他们三人共同开创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学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无处不在。欧阳修在《送龙茶与许道人》中,写到他将当时非常名贵的龙团茶,送给了\"来似浮云去无迹\"的一位荥阳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泰山游玩,发现一道观中香茶怡人,写下了\"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权,晚年时兼修释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达到\"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刘鹗,为写《老残游记》数次到泰山,对其风俗民情极为熟悉,开篇第一回写老残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观,道人见客来,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饮茶不似佛家执着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饮茶需要一套数十种茶器且极为烦琐的礼仪。相对来讲,茶对于道家的养生意义更为重要。相传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黄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虽然是传说,却可以从中看出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黄山君那个时代已被发现并利用了。
茶对养生的重要影响,甚至使古人认为,饮茶不仅能养生,还能让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实之类的安全养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课题。而茶有升清降浊、疏通经络的作用,正好可为道家练功所用。因此,从葛洪的《抱朴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经》,道家人从药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认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与茶有关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最与众不同,它们似乎比其他饮食品类更容易被用来参与人神、人鬼之间的沟通。因此,说茶有几分仙气、神气、鬼气,也不算夸张。
陆羽在《茶经》中,就频繁引用《搜神记》、《续搜神记》等野史笔记类文献中的故事,展现茶与神鬼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这些传说产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为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太多益处,所以古人特别是名茶区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为崇拜对象。
中国茶区几乎都有和神仙有关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县星村有五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茶叶成双出现,且形态一模一样,制成茶叶皆为上品。相传这五棵茶树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栽,武夷人称\"吕仙茶\"。又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原本无茶,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至此,逢将士患眼疾,他便以杖击地,地生茶树,于是茶叶医好了将士们的眼疾。后来南糯山便有了名闻天下的普洱茶。当地人尊诸葛孔明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际要饮茶放\"孔明灯\"。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传是两只得道的老猴赠给当地人的。如此传说,数不胜数。
七、吟咏茶叶的作品
在古代,出现过不少歌颂茶叶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中有\"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这里所说的茶歌是指陆羽所做的六羡茶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此外,唐代还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当然,茶歌来自生活,主要以民间创作为主。即便是文人参与,也只是由他们从民谣中整理再编曲,然后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时期,杭州富阳一带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贡茶鲫鱼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检事韩邦奇据民间的《富阳谣》改编而成。这首歌以当地茶农的口吻,通过痛彻心扉的质问,表现出对采办贡茶和贡鱼所受到的侵扰。韩邦奇也因为为民请愿反对进贡茶叶而触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类茶歌,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传的茶山歌,其歌词非常有民间生活气息,如:\"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古时咏茶的诗也不胜枚举,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诗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晋代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其中,\"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其五言叙事长诗中,描写了两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她们天真烂漫,在花园中追打嬉戏。游戏得口渴了,便急着烹茶以饮。为了更快喝到茶,她们\"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诗中的鼎是一种用来煮茶的三足两耳食器,但并非专门煮茶的器具。因为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与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学家鲍令晖的《香茗赋》。鲍令晖是著名文学家鲍照的妹妹。她出身贫寒,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文献记载她有《香茗赋集》一书传世,遗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也收录了她的诗作。艰难生活的历练,促成了鲍令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让她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诗论家钟嵘夸赞:\"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仅存诗七首,都与茶无关。她在《香茗赋》中究竟如何写茶,后人无从知晓,实乃一大憾事。

7. 酥油茶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云南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并且地处中国的边境地区,在悠长的中国历史之中,云南的发展相对封闭落后。云南普洱茶文化一直与民族相挂钩,因此云南民族的俗文化的特征也直接反应在普洱茶的文化特征之上。
第一就是崇尚自然的文化特征。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存在着对茶树的自然崇拜和保护。在云南阿瓦族人的心中,茶是最为圣洁的领悟,他们用茶祭拜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甚至在生子、逝世等生命的重大事件都会用到普洱茶。劳作累了要喝普洱茶、生病了要喝普洱茶。他们讲茶叶奉为吉祥之物,无论大事小事都必须用到茶叶,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茶叶的含义就是祈求消灾灭病、清吉平安。
普洱茶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就表现在其民间性上,因为从茶叶的采制、到加工、再到储藏、饮用,都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相传沿袭而来。云南处于中国的边缘地区,因此像靠近中原地区的茶文化都因为文人雅士爱茶而发展成了一种茶道,这些是云南所没有的。因为古老而封闭的发展云南的普洱茶文化是一种民间性质的文化,在这里饮茶仍然沿用古老的煮茶和烤茶的方式。这样的普洱茶文化是民族民间实用、俭约、朴素、纯真的文化内涵。
云南普洱茶文化的第三个特征则与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有关。云南民族不仅质朴更加热情好客,以茶敬客、以茶行礼、以茶达意、以茶传情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各民族日常生活的茶礼习俗。无论是白族的三道茶,还是土锅茶、酥油茶、雷响茶等等,都无一不体现了崇尚团结、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心燥热,人际关系紧张。而普洱茶文化给人以一种更为悠闲、淡薄的文化。热情好客、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正是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8. 酥油茶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 茶马古道历史照片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信阳毛尖_毛尖的功效与作用-信阳毛尖网 - -【信阳毛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angmaojiantea.com/19413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